|
主動出擊 !“智慧大腦”助力隴南防汛救災防汛抗洪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唯有科學應對、精準施策,才能掌握主動權。眾多的曆史經驗告訴快色视频在线观看,要打贏這場防汛抗洪的“硬仗”,不僅要有勇氣,還要依靠科學。隴南作為地質災害多發頻發地,依靠大數據, 利用信息化等“技防”優勢,不斷提升防汛抗洪的安全保障能力,實現雲端作業、智慧防洪、科學減災、及時救災。
▲白龍江、白水江和嘉陵江流域 8 月以來降雨量分布圖。
“這是10分鍾前的白龍江水量情況!” “近兩天,隴南天氣多為晴天……” 隨後,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發出《關於利用有利天氣抓緊做好當前搶險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 》。 這已經是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連續24小時“值守”的第十二天。 何時發布預警信息,哪裏有隱患急需撤離,對被困群眾如何施救…… 所有答案,都在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的“智慧大腦”中。 而其內核是隴南用大數據重新定義新時代的防汛抗洪“戰術”。全麵監測預警,綜合分析研判,統籌調度指揮抗洪救災,為全市群眾“智”牢的防災減災安全網。
▲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
數據匯聚,“係統”升級,讓抗洪更科學。
走進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氣象、水量、地質災害隱患點等各類的監測圖,兩三分鍾刷新一次,工作人員匯總、分析、上報,為抗洪救災提供科學、準確、高效的行動依據。 半個月來,雨一直在下,8月14日15時,隴南啟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在市大數據政務中心設立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 設置在隴南大數據政務中心,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近年來,隴南緊隨“互聯網+”發展大勢,深入貫徹 “數字中國”戰略,將大數據作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加強數據統籌,推動數據共享,擴大數據開放,實現數據賦能,建成以應用分析為目的的大數據政務中心。 隴南大數據政務中心接入公安、消防、安監等20多家單位專線網絡,實現各單位業務數據調取、對比、分析、研判,具備全市大數據統籌規劃、數據匯集、分析挖掘、共享交換、專題應用、應急指揮、匯報展示、公共服務八大功能。 “在這次暴洪泥石流災害中,大數據中心的‘1+8’應急指揮管理體係,實現了基於數據、科學準確研判,多方協同、高效聯動作戰。” 隴南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張治介紹說,“‘1’就是隴南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應急指揮係統,而 ‘8’則是應急綜合配套體係,包括了氣象專線、視頻監控、現場連線、高清地圖、部署落實、應急電話、無人機航拍、現場會商等功能。” 大數據平台到底如何發揮作用? "通過氣象的實時監測數據,做好未來天氣變化的研判。通過視頻監控數據,了解各縣區河流水位等防洪情況。通過隴南高清地圖數據,研究地形地貌、河流及道路位置,為群眾的救援、轉移、疏散提供準確決策。通過釘釘、微信、電話等平台,與基層一線人員隨時聯係,了解現場的準確信息。用部署落實平台,將預警信息、緊急通知、指揮部決策信息在半小時內傳達到全市所有村社。"張治說,形成信息匯總,由現場30多個部門領導第一時間進行會商,形成聯動調度機製。 大數據正在讓隴南預警抗洪救援更加科學高效。 據統計,8月以來,隴南通過大數據平台共發布79期災害預警信息。 在每一次暴雨、災害來臨時,這些預警信息都會提前而至,覆蓋整個隴南,讓全市7.2萬人得以緊急轉移安置。
▲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工作人員在接聽電話。
部門融合,數據分析,讓搶險更精準。 “抗洪救災 真情為民”。 8月24日下午,文縣舍書鄉山裏坪村石川壩社在武都務工的村民馬福才、馬豔珍、馬傑、馬小蔥代表33名被救群眾,向市抗洪救指揮部送來錦旗,表示衷心的感謝。 “太謝謝你們了,及時調用這麽多力量,救了快色视频在线观看的家人。” 馬福才想起獲救的經過,感謝的話停不下來。 一棵孤樹不頂用,一片樹林擋狂風。 市抗洪救災指揮部成立後,入駐防汛成員單位37個,24小時輪流值班,配備50部應急電話向全社會公布。 並將9縣區195個鄉鎮3201個村劃分至26個值班單位,實行2小時(大暴雨1小時)直通直報汛情信息。 馬福才的感謝從應急電話說起: 8月17日19時,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接到群眾馬福才電話報告,文縣舍書鄉三裏坪村石川壩社有群眾約30多人被江水圍困,被迫轉移至在建的武九高速公路路基,請求救援。 接報後,指揮部調取被困點高清地圖,查看周邊地形,查看水位上漲情況,綜合研判救援路線。並調取氣象站數據和衛星雲圖,了解當前降雨和未來降雨趨勢,分析研判。 市委書記孫雪濤,市委副書記、市長崔景瑜坐陣指揮調度,交通、應急、民政、氣象、通訊等多部門現場會商,一項項舉措迅速下達,各部門通力合作,各負其責,分秒必爭。 8月17日淩晨1點多,市抗洪搶險指揮部內,依舊燈火通明。 連夜從蘭州趕到隴南的省應急管理廳廳長黃澤元,在聽取了救援地的各種情況、數據分析後說:“經過多次災害,隴南防災減災能力有很大程度提升,像這樣全要素的指揮部,在全省都少見,更是在這次‘實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8日17時30分,被困的33名群眾通過直升機被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在這場抗洪搶險實戰中,市委書記、市長、省應急管理廳廳長在指揮部親自指揮調度50餘次,市級值班領導研判調度、多部門會商200餘次,平均每小時召開調度會議1.1次。 各式各樣“智能+”抗洪手段,正廣泛運用到隴南的抗洪搶險中,為高效調度和應急處置提供科學依據。各職能部門整體融合辦公,隨時待命的戰時狀態,讓抗洪搶險更加及時、準確。
▲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工作人員通過視頻,時刻監控河流水位情況。
全麵覆蓋,人人共享,讓隴南更智慧。
如今,防汛抗洪一線的數字化應用越來越普遍,智能防汛正逐漸成為主流。防汛領域管理思路和應用技術的創新,讓防汛抗洪變得更智慧。 2020年8月17日上午,武都城區降雨由中雨轉為暴雨,市委副書記、市長崔景瑜通過指揮部高點視頻監控查看到周邊山體出現滑坡跡象,立刻召集在家四大班子領導,於12時20分在指揮部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市級領導分片區帶領市直單位應急救援隊下沉一線,與武都區街道鄉鎮力量一起組織疏散撤離溝道兩旁群眾。 12時40分指揮部發布《武都城區防洪片區分工》,防汛應急隊迅速就位,組織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河道、溝道附近居民轉移撤離,15時許,危險地段群眾撤離完成。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每個數據計算分析報告背後,是隴南數年來的積澱。 近年來,隴南堅持以應用為中心,將政務大數據確定為重點,深入挖掘大數據政用價值,著力提高政府決策、管理和服務水平,同時不斷拓寬大數據應用服務領域。搭建起了以應用分析為目的大數據政務中心、以統籌管理為目的大數據雲計算中心、以沉澱為目的統籌全市移動互聯網應用入口的大數據賦能隴南經濟社會發展框架,釋放“數字紅利”,不斷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現在,隴南正全麵“擁抱”數字化轉型,不斷探索實踐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新機製,致力於提升經濟發展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社會治理的精準化、科學化、高效化水平,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目前,隴南市大數據共享開放平台,已經實現跨層級、跨區域、跨係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數據共享交換。”張治說,隴南的幹部、群眾每一個人都是大數據的創造者、采集者,更是應用者。 從氣象和水情預報到防汛監測與預警,從上天入地的科技設備到大數據等前沿技術,隴南不斷提高防汛抗洪科技含量,讓防汛抗洪能力更上一個台階。 太陽普照著大地,此輪強降雨過程基本結束,抗洪救災的“智慧大腦”又將進入災後重建模式……
本文來源:隴南發布 |
聯係快色视频在线观看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