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傳統——中元節持觚祭祖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由上古時代“七月半”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初秋祭祖的節日演變而來。最早則源於東漢後期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嚐祭祖節稱為“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大節,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因南北差異,隴南道觀寺院多舉辦薦拔大會,服喪子女雲聚“代紙”,誦經到深夜,用以超度亡靈早日投生。此俗流傳甚廣,源自唐太宗夢遊地獄,後來超拔惡鬼所遺。 年長的人祭祖時,講究頗多。首先,祖先供桌前必須隨時有人看守香火,以免香燭熄滅。古人說:香與蠟燭全天不能滅,香火旺盛預示著子孫後代生生不息、血脈綿綿。 最後,一柱香燃盡再續時,仍需斟酒奠上。現代人又加了一些祭煙和獻茶的活動。 晚上6點左右,祭祖活動才算完畢,這時就可撤去桌上供品,分給家中人食用,再把祖先的畫像或照片包起收藏好。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對古老的習俗裁繁就簡,幾乎淡忘。現代化住房已沒有了可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了,但在一些老人家中,此祭祖活動仍然如期舉行,主要是懷念故人的一種方式。天地為大,祖先為宗。無論快色视频在线观看生活多匆忙、節奏多快,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孝文化不可無、民俗不可丟,祖先不可忘。至此,才可稱得上一個文明孝道的人。這個中元節,心懷至誠、持觚祭祖,是你我不該淡忘的民俗傳統。 上一篇獨酌是一個人的放縱下一篇征文 | 馳名隴上的成縣燒鍋 |
聯係快色视频在线观看
CONTACT US